• 검색 결과가 없습니다.

序言: 站在懸崖邊上的人類思維

문서에서 2020 국제 교양교육 포럼 자료집 (페이지 51-60)

海德格爾曾在名為《思維是什麼?》的課程中說過‘科學不會思維’這句話1)。如果這句話讓科學家們聽 到的話,肯定覺得吃驚且匪夷所思。如果不進行思維,如何對科學展開探索呢?但是,如果了解了海德格 爾的真正用意後就會發現,其實這一想法也不足為奇。因為如果能夠理解人類存在著一種與科學家探索 科學時,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思維方式的話,這句話也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海德格爾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表明,科學可對事務進行測量及分析,闡明某種現象的根據以及對某些 原因進行說明,但對形成這一切的‘理解視閾’,‘解析視閾’的‘存在意義’本身沒有任何的‘反思’。如果換一種 更為簡單的說法進行說明的話,其意思就是科學並沒有對有關人生整體的目的性意義關係進行絲毫的反 思,只是在賦予此種意義關係時,為了尋找可服務的手段而進行工作而已。

渴望獲得目的及價值方面的智慧,當然在對人類生活的基礎,即與自然相關聯的廣泛知識做以基本了 解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對那些與人生整體目標及意義相關聯的內容,即人類生活的條件,人性的本質,

人類的本來面目及宿命等人文學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刻反思,以及掌握那些有關人類共同體生活的本質,

侷限,可實現的方式等社會科學性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顯然,有關獲取‘既定事實’知識而進行的思考,

以及為獲取關於‘應有價值’智慧而進行的思維,兩者截然不同。

正如人類的學名智人(homo sapiens)這一名稱所表達的那樣,人類的本質就在於他的思維活動,這已 經是古今中外都一致認可的基本常識。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支配著整個世界,其根本就在於我們擁有此 種高級的思維能力。但是,對於海德格爾所提及的反思,這一試圖揭示高層次思維視閾截然不同的是,在 當今人類的思維活動中,卻出現了眾多前所未聞且自相矛盾的複雜情況。

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工智能的赫赫戰功已經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想像。地鐵的自主行駛已經是很久之 前的事情2),不久後的將來大街小巷也將會充斥著無人駕駛的汽車。同時,世界圍棋頭號高手李世乭被虛

1) M. Heidegger, <Was heißt Denken?>(1951~52), in: Gesammtausgabe 8, V.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2) 2011年10月,開通的新盆唐線

擬棋手AlphaGo完勝3)的新聞也已經是過去之事,在個人生活中,那些為人類跑腿,消除寂寞的伴侶機器

人類就是非武裝無力的‘缺陷存在’(Unbewaffnetes Mangelwesen)6)。因此,自然所確定的生存方式就 是一無所有且動盪不定的形式。

4) Alvin Toffler,The Third Wave, Bantham Books 1980

5) 2016年6月,瑞士具舉辦的Davos Forum中,論壇主席Klaus Schwab教授初次使用,並成為話題。

6) A. Gehlen, Der Mensch. Seine Natur und seien Stellung in der Welt, Wiesbaden 1976(1940) 參照

7) M. Scheler는 이런 상황을 ‘세계개방성’(Weltoffenheit)이라고 일컫는다. 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München 1962(1928)參照

8) ‘Hiatus’現象

9) ‘Belastung – Entlastung’: A. Gehlen的表現

10) ‘homo sapiens'(思惟人)及對照的‘homo faber’(工作人)人生觀背景

052

而採取的手段,而是成為實際參與了人類世界構成的一種實體,而且還是一種行使著強大排他力的實體,

15) Alan Turing,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49(1950)

16) 김영석, 정보화 사회와 뉴미디어, 최정호 외편, 정보화 사회와 우리, 소화 1995 중 제 2장 45쪽 이하 참조.

054

擇; natural selection),這一進化(Evolution)過程就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雖說終會出現進化這一局面,

但是這種變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緩慢進行的,因此我們可以放心的將此種長期不變的生物學持

17) Genetic Technology, Nano-technology, Robotics的縮寫

18) 이상, 레이 커즈와일(김명남 외 역), 특이점이 온다, 김영사 2016(2005), 277쪽 이하

⓶將有機體與無機體相融合的‘賽博格’工學,以及 ⓷(與藍腦計劃相似)將人類的大腦全部於電腦中進行

056

數理性方向← 批判性思維 →

symbolic thinking)

,而另一方向藝術性方向中,最高級別的類型就是象徵性思維

(material symbolic

thinking)

,符號性思維可以說是收斂性思維也就是垂直性思維的最高峰,而發散性思維也就是水平性思

(analytical thinking)

,包含理解能力,翻譯能力,解釋能力,外延及內縮能力等在內的一些理解力,同時 還包括分析材料的構成成分,發現其中相關部分間的關係,以及組織的方法等分析能力等。而推論性思 維

(inferential thinking)

,則由演繹推論能力及歸納推論能力組成,對於不同主張提出適當的根據,以及 從提供的材料中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等思維方式,綜合性思維

(synthetical thinking)

,是將多種元素或部 分,統一為一個整體,進行捆綁式思考的一種模式,此種方式與創意性思維較為相似,最後一種,選擇性 思維(alternative thinking),則是對特定事態的思維轉換,擴大視野範圍,希望找出更為適合的對策。

促進實證科學發展的近代精神,在以上所區分的兩方向思維中,特別依賴收斂性思維的穩定性及確定

058

界中所沒有的其他事務的一種探索及指向,如果說前者是‘現實的世界’,那麼後者就是‘應該存在的價值世 界’,當然,根據觀點的不同,後者也可以是‘應該存在的責任世界‘,或者是‘期盼的理想世界’,以及‘有意義的 世界’。如果說前者是遵循時間的流逝,是一個‘原因決定結果’的法治世界的話,那麼後者就是逆勢而上,

以結果左右手段的‘合目的性’的世界。

法國哲學家伯格森曾說過,驅動人類行動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性壓力

(puissance physique)

,而 另一種則是人的渴望及慾望

(éspoir)

24)根據這一區別,可以知道前者所對應的人類思維是對有關物理世

‘理性’(Vernunft),以至對於出自相同脈絡的‘純粹理性’

(reine Vernunft)

及 ‘實踐理性’

(praktische Vernunft)

的區分也可以順帶理解。同時,黑格爾將其分為‘計算性理性‘

(raisonnierende Vernunft)

及 ‘思辨性理性’

(spekulative Vernunft)

,以及哈貝馬斯等批判理論的哲學家們的‘工具性理性’

(instrumentale Vernunft)

及

‘解放性理性’

(emanzipierende Vernunft)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它們之間的一脈相承。

24) H. Bergson, L'évolution Créqtrice, Paris 1943, 황수영 역, 창조적 진화, 아카넷 2005

25) N. Hartmann, Teleologisches Denken, Berlin 1951, 64쪽 이하 ; Ders., Neue Wege der Ontologie, 손동현 역, 존재 론의 새로운 길, 서광사 1997, 163쪽 이하

문서에서 2020 국제 교양교육 포럼 자료집 (페이지 51-60)

관련 문서